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84节(1 / 2)

徐增寿来不及咒骂,就听到自家二哥徐膺绪召唤自己。

他抬头看去,果然看到了徐膺绪正朝自己挥手。

望着徐膺绪,徐增寿也是百感交集。

他很清楚徐膺绪对朱高煦的态度,尽管当初朱高煦在京城时,徐膺绪与朱高煦关系不错,可自从得知朱高煦造反之后,徐膺绪就不止一次在外人面前痛骂朱高煦,甚至私底下也是如此。

他与自家大哥一样,都是一个脾气。

“武定侯,我四弟来了,我们可以出城了。”

“好。”

徐膺绪召来了徐增寿,便与一旁的郭英商讨起了出城的事宜。

瞧着二人情况,徐增寿心中有些嘀咕。

要是这两人脑子不拎清,说出了什么错话,那可就闹出笑话来了,自己还等着高煦那小子打进京城呢。

同时,徐增寿也不免想起了朱允炆给出的条件。

说实话,面对那样的条件,旁人还真是很难拒绝,就是不知道朱高煦有没有这样的定力了。

在他的嘀咕中,他们三人亲率五十余名护卫打开城门,向城外走去。

在城门打开的一瞬间,那原本还在休息的三百余骑兵瞬间起身,翻身上了马背,呈扇形散开,意图包围他们。

担心徐膺绪和郭英说错话的徐增寿当即策马上前:“我乃中山王之四子,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是你们殿下的舅舅,我身后是你家王妃的爷爷,还有你家殿下的另一位舅舅。”

“我们此次前来,乃是为了和谈而来,敢问军中可有将领敢走出议事?”

徐增寿一开口,原本都准备张弓搭箭的渤海精骑立马停下了举动,纷纷将目光看向了孟章。

面对众人的目光,孟章略皱眉头,思虑过后才对左右道:“你们上去,请那三位过来。”

“是!”两队渤海精骑上前,缴了郭英、徐膺绪、徐增寿的兵器后,这才将他们领到了阵前。

瞧着抵达面前的三人,孟章也翻身下马作揖:“渤海山东都指挥使孟章,见过武定侯、徐二公子,徐四公子……”

“朱高煦那小子呢!”

郭英一开口,四周渤海兵立马就来了脾气,手纷纷按到了刀柄上。

瞧着这一幕,徐增寿心里欲哭无泪。

“我就知道会是这样……”

《渤海纪事本末》:“四月己未,上传信于登州,令亦失哈寻保定而去,招抚景隆二十余万兵卒。”

“庚申,章自包港奔袭京师而去,清晨兵围京师外郭十五门,全京震动,建文君惊慌,遣武定侯郭英、金吾卫指挥使徐膺绪、左都督徐增寿于麒麟门议和。”

《明世宗实录》:“四月庚申,上遣孟章、徐晟兵围京师,江南之民闻王师所至,皆提壶担浆以迎王师。”

“建文君闻江南民心所向,大惊,遂令武定侯英、膺绪、增寿三人各率护卫自麒麟门议和。”

各怀鬼胎

“混账!”麒麟门外,孟章一声轻喝,当即让所有准备拔刀的渤海弟兄停止了举动。

徐增寿来不及松一口气,便见孟章轻笑侧头看向郭英:“老侯爷,您这又是何必呢?”

“王妃在我渤海位置稳固,军民百姓无不敬仰。”

“殿下若是进了京城,只有惠利郭家之说,可无折损利害一说。”

“这可是太祖高皇帝赐下的婚约,也是希望您帮扶我家殿下之证明。”

“哼!”郭英风里来雨里去,南征北战上百场,什么场面没见过。

当年他敢带着十几骑冲入王保保十数万大军阵中夜袭,自然不怕孟章手下这区区数百人。

“高皇帝可未曾教你家殿下造反。”

郭英一句话说出,孟章却轻笑:“高皇帝也说过让陛下按照殿下的《削藩论》来削藩,不要操之过急。”

孟章巧妙回应郭英,如果朱允炆不强削藩王,那自家殿下怎么会造反?

这回答让郭英语塞,他也理解不了朱允炆为什么会愚蠢的去亲信那群文人。

当然,其中让他最为难受的,还是朱允炆对自己的不信任。

自己作为先帝最早的一批卫士,可以说是淮泗老兄弟之中与老朱关系最亲近的人,不管是老朱还是马皇后,甚至是朱标……他们都对自己礼遇有加,自己也恪守本分,从未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

只是到了朱允炆这里,这个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少年天子对自己的态度可以说从先帝死后每况愈下,若不是这次孟章兵围京城,说不定自己连见一面那个少年天子都做不到。

兵临城下,反倒是需要自己出马了……

这么一想,郭英确实有些丧气。

面对胡人的千军万马时他胆气十足,可对于自家‘陛下’嘱托辅佐的新君,他却提不起一丝士气。

“此地无可坐之地方,老侯爷若是要代表陛下来议和,尽请开口吧。”

孟章眼看自己将郭英士气打压,当即轻笑开口,而这也让郭英想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只是他稍微一想,脸上便露出苦涩,干巴巴的从嗓子之中挤出一句:“这些东西,都是你家殿下教你的?”

“可以算是。”孟章始终保持一丝笑意,似乎对于整个局面都已经完全掌控。

事实也确实如此,江面有杨展两千水兵,十艘装载火炮的战船,以及十艘为了节省空间拆卸火炮的无火炮战船。

南边,徐晟带着两千骑兵挡住了京城向南通往秣陵关、大胜关的驿道。

东边和北边又有自己的三千多骑兵和几百伤了战马,只能充当步兵使的骑兵。

不管怎么看,京城都不像是能组织足够兵马能反扑他们的样子。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京中马匹不够,朱元璋耗费三十一年养起来的五万余骑兵,开战前朱允炆尚能掌握四万余,可眼下只剩下两万不到,其中一万还分布在西陲和边塞,只有江北俞通渊那不足一万可用。

江北俞通渊无法渡江,拥有骑兵也无用。

自己要做的,就是再包围二三日城池,等待自家殿下携带野战炮,以及崔均战船所携带的攻城炮抵达,那时就是拿下京师外郭城之日。

没了外城的广袤耕地,京城必然会人心浮动,到时候就是可以内外夹击的时候。

想到这里,孟章看了一眼徐增寿和徐鹰绪。

“此战波及一年有余,辽东、北平、山东、淮南百姓饱经战火……”

眼看辩不过孟章,郭英也开始如背书般讲述这两年百姓所遭受的苦痛,然后话锋一转,婉转说出了皇帝愿意割地求和的想法。

“呵呵……早该如此了。”

孟章轻笑着迎合,似乎在为朝廷愿意这么做而十分高兴。

徐鹰绪见状舒展了眉头,唯有郭英和徐增寿眉头紧皱不减。

郭英是觉得事有蹊跷,朱高煦不可能在这种时候接受皇帝的议和,而徐增寿则是觉得孟章有些受不了诱惑。

“此事,我需要快马快船传去扬州,请老侯爷和两位舅公子暂时返京,待明日消息传回,我必然请人亲至麒麟门回应。”

“好……”郭英心中还是有种不真实感,虽然口头应下,但还是想从孟章脸上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只是他看了许久,都没有看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最后只能无奈转身上马离去。

待他们走远后,两名渤海指挥使才走上前来,小心翼翼道:“孟哥,真要议和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